近日,2023年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优质课程获奖名单公布。其中包括特等奖14项,一等奖43项,二等奖81项。“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如何提质增效?今天,让我们走进栖霞区、雨花台区、浦口区、高淳区的特等奖项目,看看南京课后服务的精彩吧!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仙林学校小学部南邮分校
课程名称:小小青花
课程负责人:沈烨华
课程开发成员:郭小璇、金卉、邵艾、高洁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南邮分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扎实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小小青花”系列课程。该课程深耕多年,形成由高校专家引领、区青花特色教师牵头开发的美育特色课程。
学校站在“立德树人、五育融合”的角度,整合多种资源,柔化学科边际,通过主题策划、活动拓展、家校协同等创新设计,引导儿童不断激发审美情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并以此为基点,成功创建栖霞区“雅韵蓝白”特色项目,逐步形成学校文化名片。2021年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打开美的儿童世界,从“小小青花”出发的美育课程基地建设》。
南京市梅山第二小学
课程名称:“科艺小玩家”之“科技与音乐”的碰撞
课程负责人:陈怡
课程开发成员:沈媛、吴爱晴、周阿敏、金晓宁、刘丹凝
“科艺小玩家”课程细分为思维实验课程和创想项目课程。“科技与音乐的碰撞”课程属于思维实验课程,侧重于音乐学科的教学,由音乐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开发、实施。本着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审美力、探索欲、创造力”的理念,该课程先后开展了“个性排箫我来制”“光音世界历险记”“夜幕降临跑马灯”等相关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丰富,紧密联系实际。
学生在课程导师的指导下运用乐理知识,尝试着用废旧的金属、水杯、木头、石头等材料制作乐器,探究音乐中的科学,自主打造了“光音世界”音乐学习空间。这一课程实践突出学习生活的意义建构性,形成走向深度的跨学科项目学习新样态,凸显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南京市金地自在城小学
课程名称:力匠课程
课程负责人:陈旻
课程开发成员:郭守菊、谢仕蓓、江玉婷、尹年慧、骆天华
南京市金地自在城小学立足国家课程,注重学科育人与劳动育人的实效发挥,因地制宜地开发以树立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享受劳动快乐为目标的“力匠课程”。
“力匠课程”塑造了独特的“力匠文化”,释放了学生勇于创新创造的好奇心、行动力、学习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手脑并用,亲做亲悟,努力成长为具有爱国之魂、智慧之脑、精益之心、创造之手的新时代自在少年。
南京市金陵中学浦口分校
课程名称:微光传统节日课程
课程负责人:董香琴
课程开发成员:孙秀弈、黄凌、管丽玲、甄昕、许婷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传统节日。金陵中学浦口分校围绕“春节之和”“元宵之乐”“清明之思”“端午之贤”“中秋之明”“重阳之孝”“冬至之新”七个传统节日主题,以体验、探究、分享、传承的形式,涵育青少年康宁和美、快乐分享、思贤感恩、励志报国、爱乡思亲、明礼孝悌、勇毅力行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向上向善生长。
学校依托传统节日微课程,建设实践中心,设计主题活动,编写课程资源,开发周边项目,达成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家校育人目标。
金陵汇淳学校
课程名称:轮滑
课程负责人:唐为才
课程开发成员:汪斌、何欢、徐昊、何仲
金陵汇淳学校作为南京市校园轮滑联盟盟主校,体育浸润课程(轮滑)共同体牵头学校,紧跟课改步伐,依据新课标要求,深耕于校园轮滑课程体系建设,自研教材,首创校园轮滑考级+系统,完善课程评级体系,形成教育教学、课程评价的完美闭环。
学校现开设有启蒙教学的基础轮滑、风驰电掣般的速度轮滑、技巧协调的自由式轮滑、团队配合的轮滑球、激情对抗的轮滑阻拦等课程,组成了水平由低至高、专项技术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汇淳学子通过轮滑课程的学习与锻炼,提升了身体综合素质,锻炼了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