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 对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09号建议的办理答复
    发布时间:2024-11-05 14:39  来源: 溧水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次数:  加载中......

    尊敬的胡谦代表:

    现将您在南京市溧水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提出的第2024009号“关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我委对您提出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个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建议提出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这对于我们未来工作的改进很有帮助。

    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

    (一)服务好实体经济

    1、提升项目服务效率。区发改委牵头出台《溧水区重大产业类项目“五证”齐发》工作指南,对项目所在镇(街道)明确专人帮办代办,提升办理速度,节约办理时间。通过提前预审,高效协同、紧密衔接,充分利用土地挂牌公告及成交公示的40天时间,保障项目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5个工作日内实现“五证”齐发。截至目前,溧水通过“五证齐发”模式,变部门“接力跑”为“并排跑”,将项目从签约注册、土地征收到开工建设的平均办结时长从260天左右压缩至150天左右。

    2、提高企业服务质效。积极落实国家、省市促进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各项惠企政策措施。截至2023年底,累计减免各项税费逾3.4亿元。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累计归集社会法人信息归集6547条,入库率达100%。加强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注册工作,累计授权企业数4757家。制定电力负荷管理实施方案,顺利完成企业电力保供。认定31家独角兽、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

    (二)推进“智改数转网联”

    1、推动传统产业数实融合。聚焦《溧水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重点任务,按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工作要求,聚力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支持智能化、数字化项目申报中央预算项目、重大科创平台及超长期国债等。

    2、协助企业做好数字化提升。全区累计认定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9个、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企业37家,累计认定星级上云企业135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6家。2023年全区“四上”单位185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751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家,培育瞪羚企业25家,南京清泉、天河股份在新三板创新层挂牌。

    3、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全区累计建设5G基站2019个,实现5G与各类垂直行业融合,南京国家农高区、经济开发区等各工业集中区以及城区主干道全覆盖。

    (三)加大推进区域就业创业

    1、实现服务体系基本全覆盖。依托区级人力资源市场、镇(街)劳动保障所、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建成了区—镇(街)—村(社区)的三级招聘服务体系,118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全区从事就业服务工作人员达150人。

    2、援企稳岗促进充分就业。通过就业补贴、住房租赁补贴、扩岗补助等方式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2023年共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6319名。持续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落实好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截至2023年底,累计发放补贴超1.5亿元。

    3、构建新型招聘模式。做好线下招聘、线上推送、直播带岗“三位一体”招聘模式。2023年共举办各类招聘会157场,其中校园招聘63场,直播带岗系列活动5场,完成城镇新增就业9532人。

    4、多方合作深化就业服务。一是建立与周边省份、跨区域人力资源交流,与安徽亳州市等33个市、县、镇(街)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二是做好与科研院所间的合作,在江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60余所院校设立“引才工作站”,建立人才定向培养输送等多层次合作关系。三是架起劳务市场同企业实际需求的桥梁,组织南京长安、开沃集团等区内20家企业分别与高校合作洽谈,促进校企双方在大学生就业见习、就业推荐安置、订单式培训以及产教融合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集聚项目建设增长动能

    一方面继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持续发挥“8541”联动招商体系作用,瞄准头部企业“招大引强”,力争在平台经济、总部经济项目招引上实现突破。另一方面加快推动镇(街道)在手项目签约落地,做好各类要素保障,确保省市重大项目有效投资、竣工投产率等指标保持全市前列。

    (二)继续做好数字化升级工程

    一是探索建立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估体系,打通数据链、创新链、产业链,推动园区产业链企业整体数字化升级。二是围绕重点领域举办智能制造进集群、进园区活动,提高区域智能制造水平。三是加强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经验做法总结、示范典型挖掘和宣传推广,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其他企业看到转型的红利,增强转型的意愿。

    (三)全力帮助企业稳岗扩岗

    完善标准化就业服务功能,依托人社基层服务平台,今年重点打造溧水零工市场(北区)以及龙山、交通路、荷花、蒲塘等4个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不断加强与全国30个以上劳务基地的劳务协作,紧密与60所以上高校、高职院校的校地校企合作,为溧水吸聚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建立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机制,在重大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开发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稳定岗位规模。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提供更多优质岗位。

    南京市溧水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