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源、孙婷、吴丽花委员:
各位委员好,你们在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第110号“关于传承弘扬溧水优秀历史文化,振兴溧水特色美丽乡村的提案”、“关于以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为抓手,助力溧水区乡村文化振兴的提案”(并案:流水号195)、“关于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加强民俗文化建设的提案”(并案:流水号196)已收悉。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区社会事业建设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文化和优秀民间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和发展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今后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溧水是一个文明古县,有1400多年建县的历史,有许多文化名人和知名的文化景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特别是民间民俗文化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南北融合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溧水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历史上西晋东渡、宋室南迁和太平天国运动,都导致大量北方移民流入。所以在非遗文化、民俗文化方面都体现出许多中原文化特色。再加上历史上曾经分别属于吴、楚、越国,又呈现出巫觋文化的特点。
1.对全区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建立保护名录。从2006年11月开始,就组织非遗资源普查工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文化部门和镇文体中心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共调查各类非遗和民间民俗资源377项,涵盖15个门类100多个各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生活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俗、民间知识、游艺和传统医药等。
2.组织非遗普查资料汇编工作。2009年4 月,经过三年的全面普查,共上报项目及线索近500余项,在此基础上,最后形成了377个项目编入《溧水县非遗普查资料汇编》,全面反映全区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濒危程度、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基本情况,初步摸清了家底,为今后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基础。下一步还将编撰出版《溧水非遗成果集萃》,全面介绍我区非遗资源状况、保护规划、特色项目及传承情况,初步形成一套完备的保护资料。
3.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工作。截止到2021年,已组织申报骆山大龙、蒲塘桥祠山庙会、打社火、打五件、张氏喉科等国家、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0项,杨木海、舒照兴等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5名。区级非遗保护项目36项、区级非遗传承人38名。
4.组织开展溧水民俗文化节,充分展示非遗文化。利用中秋、国庆、春节等重要文化节日,组织骆山大龙、何林坊双龙、石湫舞龙以及马灯、舞狮、打社火、打五件、打秧草、踩高跷、客家民歌进行集中展示。其中,打秧草、数青蛙、石湫舞龙等还参加央视民歌中国节目录制,参加省市民间舞蹈大赛,石湫舞龙获得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骆山大龙、何林坊双龙等民俗活动也多次出现在央视新闻频道、国际频道等国家级媒体上。
二、结合各位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工作的质量,特别是要充分注意和研究民间民俗文化的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注意和研究非遗传承人和优秀民间艺人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和主导地位,推动溧水地方文化向更高、更快和更好的方向发展。
1.研究并出台溧水非遗保护工作实施意见。根据省市上级部门指导意见,回顾总结近年来我们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的成绩与不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并出台《溧水非遗保护工作实施意见》,从政策、资金、建立队伍、人才培养,以及对非遗传承人、优秀民间艺人生活补贴、项目资金支持、举办学习培训班、授业带徒等专项补助方面,予以更好地支持和保护,使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提高技艺能力,激发全社会学习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热情。
2.建立全面的非遗保护工作档案。将非遗保护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不光对已有的项目进行保护和提升,还要再组织力量进村入户,寻找优秀民间艺人和乡村能人,进行口述史的记录整理,收集代表性作品,拍摄、记录他们在制作、表演和民俗活动过程中的程序、技艺特点等。主要有三项工作:一是文字档案;二是数字档案;三是实物资料档案。目前在数字录入方面,我们已经组织了骆山大龙、蒲塘桥祠山庙会、何林坊双龙、玉带糕、虎头鞋、虾子灯等一系列非遗项目的拍摄制作工作。
3.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工作。与在溧各大高校合作,借助高校人才优势、资源优秀、场地器材优势,将非遗资源和溧水地方特色文化植入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一来可以增加学校教育的差异性、特殊性,使学生更多地掌握和了解所在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培养对民俗民间文化的兴趣,掌握制作和表演技能;二来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本地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加强与无想水镇、永寿坊、天生桥、周园等景区的合作,推动非遗进景区工作。同时,利用传统节假日,推介非遗传承人、优秀民间艺人到社区,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工作,使传统文化深入基层、深入民间,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传播。
4.打造文化品牌,持续扩大影响。持续组织“秦淮源头过大年”“跟着非遗游溧水”“骆山大龙文化节”和“民俗文化节”等活动,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地方知名度。同时,通过活动来带动和推动旅游业开展,又以旅游市场开发来反哺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并逐步走向市场,获得良性发展。同时,开发与非遗相关的衍生产品,如香囊、香包、刺绣、编织、剪纸、老虎鞋、特色食品、地方小吃等,以及与舞龙、舞狮、划龙船等民间舞蹈相关的拼图、玩具、道具等产品。
5.组织申报省市非遗项目。根据省市工作安排,今年我们将继续组织符合条件的区级非遗项目和区级非遗传承人,申报省市级非遗项目和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在资格认定、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以及技艺精湛、作品艺术品质高、传承谱系清晰、积极参与区内各项非遗活动的情况下,优先予以推荐和申报。
6.对已经列入国家、省、市和区级重点非遗项目,着手进行民俗生态文化村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工作,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喜爱本地民间艺术,在全社会达成非遗保护的共识,使非遗保护工作拥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注意收集、保留更多的民间工艺品,并提供展示的平台。建立非遗传习基地,设立专门经费,鼓励人们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研究和传承活动。
承办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