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虹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农耕园、劳动农场、植物园,引导中小学开展劳动实践”的提案已收悉。在提案中您就中小学加强农耕教育,拓展劳动教育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现就您提案中的内容答复如下:
近年来,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深入挖掘校内外资源,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进一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促进学生全面、阳光、健康发展。
一、学校劳动实践
1.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和学校发展特色,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科学系统设计劳动实践活动,成立劳动实践社团,评选“劳动小达人”,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劳动引导学生建立服务自我、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2.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每年5月设立“劳动教育周”,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队会、黑板报手抄报评比、观看劳动模范人物事迹、劳模工匠进校园、评选劳动小能手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劳动竞赛和劳动成果展示,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
3.丰富校内劳动实践载体。我区多所学校利用操场、围墙周边、空余场地开辟了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成立种植研学社团,由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农耕技巧,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指导学生撰写种植日记。如金中分校校内有面积近270平方米的“似锦花厅”,供开展劳动社团及劳动实践活动;东庐小学成立“清源”工作坊,开展种植劳动教育研究,每学期进行“种植先进班集体”、“劳动之星”评比;和凤小学校内开辟了“田趣园”,开展“苎麻”研学课程,对苎麻的认识、种植、手工制作等进行研究。
4.争创劳动教育特色项目。各校积极打造劳动教育特色场所、开设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撰写劳动教育实践的典型案例及研学实践课程,形成特色发展格局。晶桥小学开辟了“晶色农场”、“温控智能大棚”、“百竹园”等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编写《竹风雅韵》《编编编》校本课程,将“百竹园”校园文化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特殊教育学校开发了8大类64项课程,自编《现代农业技术》劳动教育课程,荣获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优秀课程一等奖,学校劳动教育基地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优秀基地、国家级残疾人培训基地、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
二、家庭劳动实践
坚持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各校制定任务清单,鼓励孩子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参与各类劳动实践活动,认真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确保孩子每周家庭劳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帮助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生活技能。寒暑假期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金陵娃,一起劳动吧”等劳动主题活动,如溧水区第三小学暑假期间给同学们安排了特殊的暑期任务——《真“菜”实学》劳动实践活动。种植蔬菜、观察生长过程,填写蔬菜种植观察研究记录表。
三、社会劳动实践
区教育局积极拓展校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实践基地,
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在每年春学期和秋学期义务时段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知中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要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及劳动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到各研学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目前我区共有11家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涵盖红色教育基地、花卉基地、农业基地、观光园、景区等多种类型实践教育,各研学基地积极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供不同学段学校选择,丰富拓展了我区学校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内容。此外,依托区特殊教育学校农业基地建设优势,将特校打造成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实践区域性基地,如金中分校与特校签订劳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特校参与耕地、磨豆、种菜、草编等农业活动。鼓励中等专业学校依托农高区、开发区等项目载体,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劳动实践。
下一步区教育局将继续加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投入力度,将劳动教育和德育工作、社会实践、研学实践深入融合,因地制宜,加强校内劳动教育场地建设,将学生劳动教育课堂延伸至户外,通过“苗圃种植”、“微农场”、“责任田”等多样化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同时,整合多方资源,积极争取社会及有关部门支持,不断拓展学生校外劳动实践,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实践平台。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承办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