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 对区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079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发布时间:2023-11-28 16:13  来源: 南京市溧水区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加载中......

    罗少锋委员:

    现将您在区政协第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79号关于做好美丽乡建设工作的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13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五美”要求,以旅游环线为主轴线,围绕无想山南、红色李巷、秦淮源头、石臼渔歌4大片区,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交通路网建设、新社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提升、农民收入倍增、和谐农村建设等十大工程,建成李巷、石山下、葫芦坝、山凹、诸家、骆山等一大批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37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实现规划发展村庄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今年还将创建40个美丽乡村和1个以上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去年,洪蓝街道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街道,白马镇石头寨村等8个村社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今年,我区计划创建1个示范镇、8个以上示范村。

    一、美丽乡村工作推进情况

    1.突出规划引领,提高建设品位。结合健康溧水的打造,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溧水区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示范村、示范区的建设规划。邀请高水平设计师对资源禀赋好、生态环境优、产业支撑强、特色亮点鲜明、历史文化遗存深厚的保留村,按旅游景区型、配套服务型、文化休闲型、产业特色型等类别进行设计,以经营乡村理念,创新经营业态,挖掘特色资源,避免“千村一面”,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村庄品牌。

    2.强化特色品牌,提升建设内涵。围绕精品线路做特色。结合沿线自然资源特色、旅游产品类型,打造精品特色旅游线路,将“名山、湿地”等景区和美丽乡村“盆景”串成“风景”。围绕休闲农业做特色。依托白鹿园、丽山农场、石山下、环山河片区、百果园、杨梅山、傅家边、石头寨等一批农业观光景点,提升草莓文化节、杨梅采摘节、玫瑰节、蓝莓节、农耕节等农业节庆活动档次和品质,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新型业态,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发展良性互动,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多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围绕农民自主创业做特色。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鼓励扶持有条件农民和农村知识青年回乡创业,自行投资盘活闲置房屋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特色小吃、特产工坊、特色民宿、农业电商等特色产业。

    3.加大招商力度,促进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土地确权入股、村民房屋转租、入股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城市资本和人才到美丽乡村进行投资运营,积极探索“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的合作模式,有效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实现合作共赢,使美丽乡村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工作推进情况

    1.做好宣传推广,赋能乡村旅游。一是更加精细化、品质化的打响“乡村旅游”核心牌,开发乡土文化。区文旅局鼓励村民朋友们紧扣各街镇的环境、风土、习俗等特色本地资源,充分利用庭前屋后“自留地”,发展诸如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点等富民产业。二是广泛开展各类季节性旅游活动,创新举办“露营季”、“焰火节”、“采摘季”等活动。同时创新推出“花季溧水”、“精品线路”专栏,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宣传推广溧水景区景点。三是积极推介旅游景点农家乐与各大旅行社建立长效合作,解决乡村旅游获客难、淡季客源少等问题,同时通过成规模的游客接待倒逼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走出自己的特色路子。

    2.创新体验方式,增强旅游体验。为创新乡村旅游体验方式,拓宽农家乐、民宿等传统乡村旅游业态外的新消费场景,我区制定了相应的扶持和激励政策。一是鼓励各乡村旅游村积极增设以“三小”项目、“无动力”项目为主的轻文旅项目,不断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充分利用开发既有和潜在的游客群体。二是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与行业内专业文旅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实现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让乡村旅游更有活力,更接地气。三是积极谋划与南京市各中小学及相关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利用各中小学春、秋游与研学契机,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的目标,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农业实践基地等,争创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

    3.扶持品牌创立,释放规模效应。指导符合条件的乡村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截至目前,溧水区共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分别是傅家边和石山下;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白马镇李巷村。逐渐形成了傅家边“梅花节”、诸家“艺术古村落”、“红色李巷”等耳熟能详的特色旅游品牌。指导农家乐从业者在标识标牌、文明旅游等方面对照标准,全面提档升级。制作全域旅游导览图,将特色文旅资源打包宣传,释放规模效应。

    三、落实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1.开展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出台《溧水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方案》,组织开展城乡接合部、“四沿”、“五旁”垃圾专项整治,聚焦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解决村庄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2.完善检查通报机制。由区人居办组织区农业农村局、城管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妇联等部门,定期在各镇街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社区),6个自然村,通过现场检查,将检查结果设立红黑榜,并在全区通报。

    3.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项资金奖补制度,区镇两级分别在2019和2020年投入财政资金20多亿元,专项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垃圾治理、美丽乡村、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农路绿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项目,提升建设标准和质量。其中,安排5.6亿元资金,按照《溧水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奖补办法》,对验收达标村实施奖补。2021年、2022年每年落实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和污水设施维护专项经费约5000万元。

    四、长效管护具体措施

    1.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强化村民主人翁意识,探索建立人居环境治理积分管理机制,为每家每户划分卫生保洁责任区,遴选有威信的村组干部、本村村民组成考核小组,对目标网格住户进行考核,评分结果予以公示,排名靠前的给予洗衣粉、香皂、雨伞等物质激励。持续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在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通过学生把垃圾分类知识传导给大人。同时,积极开展“清洁庭院”、“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妇女、老人在环境整治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全体村民养成自觉维护农村人居环境的良好习惯。

    2.发挥“四股力量”作用。党员干部带头,村“两委”和队组干部现场带头整治环境、带头拆除自家房前屋后的老旧栅舍,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认可。群众参与,明确“门前三包”责任区,由群众负责日常的门前清理,鼓励群众自发拆除自家的老猪圈和土积墙。乡贤助力,广泛发动乡贤以出钱、出智、出力等多种形式参与环境整治提升。村综合社发挥作用,利用综合社的机械和人员,对各自然村的垃圾、乱草杂树、老旧栅舍进行清理和拆除,既能够有效配合提升效率,又可以大幅节约整治成本。

    3.发挥多元运营管护作用。建立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将村规民约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积极推动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管护和村集体运营管护共存机制,加强对运营管护单位考核监督,确保长效管护工作取得实效。

    4.发挥考核督促作用。在全区各镇村广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竞赛活动,鼓励各个村互相学习监督,形成对标找差、你追我赶的工作局面。区、镇人居办每月对各村整治情况考核打分,年底考核评优,并实行“三不评优”,盲目投入的不评优,群众没发动的不评优,群众不满意的不评优,考核结果与专项补助资金挂钩,推动人居环境实现长效管理。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区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工作监管力度,对往年建设标准较低的美丽乡村宜居村进行提档升级,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确保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再次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

    承办单位:南京市溧水区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