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 对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28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发布时间:2024-11-05 17:02  来源: 溧水区民政局   浏览次数:  加载中......

    俞荣牧等委员:

    感谢你们对我区地名工作的关心!现将你们在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对我区老地名的保护和重新启用的提案”的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溧水区地名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老地名保护及启用,不断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名管理服务工作,地名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一、健全架构,推动地名工作有序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主任、相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地名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本区域地名管理及地名文化建设工作。地名工作委员会在区民政局设立办公室,统筹协调地名管理和地名文化建设日常工作。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结合我区实际,建立了地名专家咨询和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形成了以地名专家组为智囊、地名工作者为骨干、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提升了我区地名命名更名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三是发展地名志愿者。结合“为乡村著名 助乡村振兴”工作,成立乡村地名志愿服务队伍,一方面全面梳理乡村地名现状,做好排查统计,加大对道路街巷、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农业产业、公共服务等设施名称的命名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对于老地名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起保护老地名的氛围。

    二、完善体系,奠定老地名保护和启用基础

    一是科学编制全域地名规划。委托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协会编纂了《南京市溧水区地名规划》,旨在本区内形成雅俗共赏、体现本土特色、反映城乡变迁、指位准确明晰与城乡规划意图呼应的系列地名命名规划。

    二是不断完善标准地名录建设。多方式推动地名普查成果转化,有序推进我区标准地名录编纂工作。把地名的常见性、适用性原则贯穿于编纂始终,坚持规范性和准确性相统一,为保护、传承和弘扬溧水传统优秀地名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初稿已基本完成,待进一步审核修订。

    三是积极探索成系统地名命名。以地名规划的形式将地名命名更名方案相对固定下来,实现区域内地名的有序管理,使地名命名更名程序更加严格、规范,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同时,注重结合历史地名保护工作,激活丰庆、青洪、井泉、门塘里、华胜寺等老地名,给城市带来历史文化记忆。

    三、多措并举,拓展地名文化建设内涵

    一是积极开展地名文化遗产名录评定。为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地名文化繁荣发展,提升我区地名规范管理和保护传承,根据省市民政部门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积极开展地名文化遗产名录评定工作,目前已评定了三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涵盖古城古镇古村落、路街巷桥梁以及水利设施等类别。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碑设立,多方式介绍我区蒲塘桥、通济街等地名文化遗产,让更多社会力量了解和参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二是组织开展红色地名征集和申报。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红色地名征集和申报工作。2021年第一次组织申报红色地名6个,其中白马李巷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一批100个红色地名和《南京市红色地名名录》、参展“弘扬红色地名 传承红色文化——江苏省暨南京市红色地名文化展”;苏南反顽战役纪念馆入选《南京市红色地名名录》。2022年共申报红色地名23个,其中苏南反顽战役纪念馆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二批100个红色地名,横山、中山烈士陵园、铜山战斗纪念广场、抗大九分校旧址入选第三批南京市红色地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