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 对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12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发布时间:2024-11-06 09:52  来源: 溧水区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加载中......

    俞荣牧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为乡村振兴赋能的提案》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溧水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针对您的建议,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溧水区秉承“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理念,持续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把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领域、全过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强阵地,乡村文化基础更加夯实。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乡村大戏台”等现有载体,打造集思想教育、文化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文化平台”,截至目前,全区建成“乡村文化平台”112个、农家书屋8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8个,实现文化活动场所乡村全覆盖。全方位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送春联下乡,举办文艺讲座、展览、书法、绘画、诗词培训等文化活动。2023年,累计送书5000册、送戏85场、送电影137场、送春联3万余幅,乡村文化生活更加活跃。

    (二)强载体,乡村文化创作更加鲜活。鼓励和组织文艺工作者、专业团队、民间艺术家深入基层开展采风创作,创作推出大型史诗剧《红色李巷》、黄梅戏《蒲塘桥》、纪录片《抗战中的红色溧水》、舞蹈《石臼湖畔的记忆》等优秀原创文艺作品200余件,其中获得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市级以上常设性重要奖项8个。深入挖掘区域内骆山大龙、跳马灯、划龙船、舞狮等民俗文化资源,围绕“秦淮源头过传统节日”主题,连续举办四届骆山大龙文化节,创新举办陈郭村乌饭会、洪蓝龙舟竞渡赛等民俗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三)强保护,乡村文化传承更加有力。不断挖掘传统歌曲、舞蹈、戏曲、节庆民俗、传统手工艺等民间文化内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清全区资源底数,加大传承人培训力度,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目前,我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4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8个、市级项目9个、区级项目26个。鼓励、引导文化企业和相关院校、研究机构在具备条件的村设立传统工艺工作室、工作站,带动乡村技艺传承,变“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

    (四)强产业,乡村文化富民更加火热。一方面,抓实特色文化产业。支持乡镇充分整合、激活乡村资源,培育一批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强化乡村特色文化产品供给。实施“艺术赋能乡村”行动,引导文艺院团、专业机构深化“艺术+”,打造乡村产业新业态,全省首个“江苏省书法院书法普及与推广活动基地”在和凤诸家村挂牌。另一方面,抓实文化旅游融合。促进乡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红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生态文化游等新兴文旅业态,带动乡村餐饮、住宿、娱乐、观光、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延展乡村旅游产业链、价值链。

    二、下阶段工作思路

    根据委员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从组织领导、资源配置、产品供给、品牌打造等方面入手,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结合溧水实际,着力制定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构建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有效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掌握基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路线清晰、措施具体、任务明确、分工细致的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方案。加大乡村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研究激励引导扶持政策机制。

    二是组织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等专题培训,加大基层文化人才培育力度。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建设第一线,积极培养村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完善“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模式,倡导群众参与文化、自办文化,实现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

    三是充分挖掘溧水传统文化特点,重点在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灯会等时间点组织开展戏曲、书画、歌舞、杂技等群众基础较好的表演。用好用活现有文化设施,不定期邀请专业人员开展知识技能、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培训讲座,增强村民自身的文化创造力,科学引导村民自发组织活动,从被动的参与者变成主动的创造者。

    四是以红色旅游景点、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创新打造溧水文化IP,打响特色文化品牌。开发基于品牌特色的文创产品,发挥本地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打造凸显地方特色的闪亮名片。实施溧水文化数字化记录工程,持续推出“溧水非遗”“溧水古村落”“溧水古桥”“溧水红色文化”等专栏,对全区非遗项目、传统村落、红色文化资源点等进行数字化制作和可视化包装,打造溧水文化数字“博物馆”。

    再次感谢您对溧水文化发展的关注,希望今后继续得到您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  

    中共南京市溧水区委宣传部

    2024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