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花委员:
现将您在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第2024108号“关于推出具有地方特色伴手礼的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城山水韵,千载秦淮风。溧水区建县于隋开皇11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辖区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旖旎。无想山郁郁葱葱,巍然矗立;石臼湖碧波荡漾,水鸟群飞,一山一湖,一草一木,交相辉映,满目皆是风情。历代文人都曾在此留下印记,白季康、周邦彦、袁枚曾任溧水知县,韩国儒学宗祖崔致远曾任溧水县尉,谢灵运、李白、颜真卿、杨万里等历代文人曾游历溧水并留下大量赞颂溧水的诗篇。山水风光、人文景点、民俗风情都为我区旅游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不断放大我区文旅资源优势,擦亮城市名片,提升区域品牌价值,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伴手礼成为一条可发展的路径。要根据消费对象的特征和喜好,深入挖掘特色文旅产品,融入本地文化的底蕴内涵,灵活运用非遗样式和近年兴起的国潮风格,引入新科技、新元素、新业态,推出更多有趣、有用、有格调的特色伴手礼,观则有色、食则有味、赏之有趣,推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在此基础上深耕不懈,讲好品牌故事,树立品牌形象,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以景为题,推动景区和文创产业双向赋能
探索以特色景点为主题的文旅伴手礼,以特色景点赋能文化产品。做优做强“一山一湖一桥”文旅IP,突出无想山、石臼湖、天生桥的资源优势,利用景区景点原本的高认知度、大人流量,增强特色文创产品的认同度和吸引力,以景区流量带动产品留量。可依托不同载体,充分运用“象形”“会意”“形声”等方式,开发不同形式的文创产品。
“天生桥八音盒”以溧水天生桥的风景定制,用画舫船沿河道旋转,将游天生桥透过八音盒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如临其境,仿佛乘坐船只随着音乐声穿梭于天生桥下,顺着胭脂河的河道欣赏岸上的风景。天生桥香台材质采用乌金石与合金的结合,造型突出天生桥天然开凿的山体凹凸质感,点缀金色神功亭与徽派建筑轮廓,荣获2017金梧桐文化创意设计奖(企业组)。天生一对系列文创则以天生一对为主题创作卡通形象,并通过文创产品的形式进行体现,同时针对时下年轻的消费群体选择合适的品类进行主题定制化开发,使得文化宣传与实用性得到很好的兼顾,为天生桥景区打造“天生一对”品牌IP。
另外,主题文创的开发也应结合当前热门、潮流的趋势,针对本地游客画像,推陈出新,迎合重点人群的消费偏好。如融入景点景区IP形象的漆扇、手工皂等,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还可以择地开发体验项目,让游客现场制作,既是拓展本地的旅游业态,也是丰富游客的游玩体验,以更高效率传播城市形象,不断提升我区的旅游美誉度。
二、以食为媒,推动味蕾记忆与文旅跨界融合
溧水,源水得名,因水而兴,自然禀赋优越,全域水乡风貌,地产丰盛,主要水体均达Ⅲ类水以上,优质水源孕育出了健康有机食材。除了极具特色的“青梅宴”、香味馥郁的“玫瑰宴”、鲜美健康的“全鱼宴”,还有包含着溧水对美食文化恪守与传承的溧水八大碗、群力老鹅、洪蓝手抓鸡、和凤敲肉、风鱼、石山下米糕、洪蓝玉带糕等特色菜品糕点。这一道道美味佳肴,既是本地人引以为傲的资本,同时也是抓住外地游客味蕾的关键。选择合适的食材,加以真空包装,严控设计到包装,生产到销售,将纯正的溧水味道送至各地游客的口中。
溧水,月月有花,季季有果。我区拥有20多万亩富硒土壤,优良率达93%,全省排名第一,草莓、桑葚、蓝莓、杨梅、桃子、葡萄、梨、无花果、火龙果、猕猴桃、石榴、柿子次第成熟,满含甜蜜与健康。我区打造的全省首个区县级农产品公用品牌“无想田园”,游客可以尽情挑选五梅(草莓、蓝莓、青梅、黑莓、杨梅)、蜂蜜、黑莓果汁、梨、雪桃、大米、白茶、碧螺春茶等百余种溧水健康产品,也可以在淘宝、天猫、供销e家等线上渠道收取来自溧水的礼物。而鲜果存在季节性强、保存时间有限、携带不便等问题,因而,在考虑此类产品做伴手礼时,可延伸果业产业链,开展水果深加工,将其制成果干、果铺、果汁等,推向市场时要突出产地优势、品质优势,并辅以精致的包装。还可以与本地老牌企业如小洋人等合作,推出果味饮品,突出区域品牌特色,增加产品附加值。
三、以文为脉,推动非遗与旅游产业同频共振
探索以非遗文化为载体的文旅伴手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近年来,传统文化也再次活跃在公众视野,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探索“非遗+文旅”的发展模式,有助于跑出文旅出圈新赛道。
经过精心培育,我区已经发展出一批以花针匠、明觉铁画、中山兔毫、李氏剪纸、螃蟹棕等为代表的本土文创产品。如花针匠民俗布艺产品是采用纯手工针绣方式制作的一系列传统主题服饰,融合汉文化和本地民俗元素,围绕庆生、婚嫁主题,创造性地再现本土民间风物人情,传达人们对生活朴素而又美好的向往,已被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有虎头鞋、荞麦枕、香包捶、福气包、布艺花等主流产品。后期,可通过为非遗与溧水在地产业牵线搭桥,促成非遗与景区、乡村旅游点等进行联名合作,将生肖文化、旅游景点、风俗民情等元素融入产品的设计研发,赋予文创产品更深厚的本土气质。
目前,我区已拥有一批高质量的特色伴手礼,但是仍要继续挖掘特色,推出能代表全区的本土伴手礼,同时也要鼓励我区各文旅相关从业单位积极研发代表自身特色的伴手礼,既要“参天大树”,也要“百花齐放”。新媒体时代,伴手礼要形成“流量密码”。通过拓展线下线上渠道,如参与各类展览展会,同时可借助我单位“溧水旅游”“无想周末”“Li想生活”等账号在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软性植入,不断提高特色伴手礼的曝光率,吸引更多注意,形成“注意力经济”。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对以上答复有任何意见,请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承办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