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 对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033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发布时间:2024-11-07 15:35  来源: 溧水区文旅局   浏览次数:  加载中......

    袁源委员:

    现将您在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第2024033号“关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及文旅融合的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区文旅局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不断做深做实的“秦源”“无想”两大文化符号,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游客在溧水纵情山水、触摸历史、品味文化、留住乡愁。

    一、活化乡村文史资源。强化与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档案馆的合作与联系,组织区内文史专家、文史爱好者通过查阅史料(历代溧水县志、族谱、家谱、地方文献等)、寻访知情人、组织座谈会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多方收集、整理地方文史资料,汇编成册。整理出《溧水非遗集萃》《溧水民歌百首》初稿,与区文联联合编撰《溧水客民文化调查》,与高淳、秦淮共同完成南京运河片区资源梳理。实地考察遇园和周园等徽派文博类文旅建筑,梳理溧水历史文化名人故事,针对性进行文化挖掘和内涵提升,讲好“徽派”建筑与溧水的故事。挖掘石臼湖文化素材,编排《石臼渔歌》舞蹈、器乐合奏《天空之镜》等文艺作品。再现溧水县令袁枚《随园食单》美食——溧水乌饭酒,在和凤陈郭村举办“乌饭会”。恢复宋代宫廷“水秋千”民间传承,连续两年举办洪蓝龙舟竞渡赛,打造洪蓝夜市,推动洪蓝古埠辉煌重现。

    二、推动文旅各要素在乡村汇聚。坚持农业、文化与旅游多元融合。打造一批位于乡村的市级文旅特色商品店、文旅咨询服务点。骆山大龙入选首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李巷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融入沉浸式文旅体验,联动里佳山,创成首批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和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产品。傅家边破题“农文旅”融合路径,诸家引入艺术乡村概念,创成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项目。

    三、夯实乡村文旅资源服务。全年开展“幸福溧水”群众文化艺术节等区级公共文化品牌活动100余场;阅读(悦见美溧)、讲座(溧绘未来)、公益培训(溧艺学堂)、“送戏下乡”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00余场;各类民俗文化活动30余场,涵盖传统音乐、舞蹈、民俗技艺等10多个门类。弘扬庙会文化,以蒲塘桥庙会、孔镇庙会、杭村庙会为代表,每年全区举办15场较大规模庙会。放大骆山大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每年腊月末正月初举办大龙文化节,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

    四、营销推广乡村文旅活动。组织龙灯、马灯、舞狮、划龙船等一批非遗项目参与无想水镇花灯节、二月二春龙节表演活动;央视聚焦报道“江南第一板龙”何林坊双龙。创新打造“一码畅游溧水小程序2.0版本”,构建文旅服务、宣传营销、行业管理等板块功能,开辟“云游溧水”、“听见溧水”板块,全景展示溧水优秀在地文化特色。

    五、开辟乡村文化人才朋友圈。发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二师院等驻溧高校优势,合作成立溧水非遗产品电商中心,启动“直播电商助力非遗焕发活力”直播电商大赛,实现以赛促教、校地融合;联合江苏二师院推进非遗进校园,以体育学院学生为主,以本地石湫舞龙为特色,抓紧恢复和传承舞龙表演技艺。组织3次抖音新媒体培训,组织起以景区、乡村旅游点、民宿等文旅企业主的近500人的宣传达人队伍。

    六、充分运用新科技手段。加强与在宁高校、融媒体集团及数字拍摄制作单位、个人之间的合作,将历史资料数字化、影像化。一是便于长期保留,循环利用;二是可以更加生动形象,方便大众传播,扩大影响。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拍摄、制作历史文化专题片和资料片;三是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将传统元素与文创产品有机嫁接。确定花针匠布艺有限公司、李氏艺术培训公司等8家企业为溧水区首批非遗工坊,着力培育具有文化创意和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今年我们将继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通过建立网店、网络直播、流量达人等方式,带动和引导非遗产品生产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最后,感谢您对我局工作发展的支持和关心,并希望您在今后的工作当中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

    承办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6月14日